釋延振大師榮登《影響力品牌》雜志封面人物
137 2021-09-15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十分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佛教傳來中國近兩千年,思想體系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可謂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對中國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在文學方面,從對我國文學發展的影響來看: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人所喜愛,被人們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研讀。魯迅先生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了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的譬喻故事,今天常常被譯為語體文,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還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斗ㄈA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大文學家的詩歌創作。再從佛教對我國文體變化所起的作用來看:我們從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各種變文可以看出后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等中國俗文學的淵源所自。此外,還有由禪師們的談話和開示的記錄而產生的樸素、活潑、自由的語錄體,后來也被宋明理學家仿效而產生了各種語錄。在音韻學方面,如過去中國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在藝術方面,首先要說明一個普遍存在的誤解。外國人由于傳統的成見,看到佛教廟宇中有許多佛菩薩的造像就認為佛教是“多神教”或偶像崇拜,我們也有人這樣看。其實,佛教在最初的小乘流行時期(約五百余年)并沒有佛像,一般用佛的腳印圖或菩提樹做標記,大乘佛教流行后才開始雕刻塑造佛像,一是為了紀念,二是表示佛教的教義,這和偶像崇拜不是一回事。如最早的佛像大多是佛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或者是佛在雙樹下涅槃,前者表示佛由人修而成,后者表示生必有滅的無常教義。其后稱這種使教義形象化的方法為“表法”,導致佛教在藝術方面的創造和發展,產生極為燦爛的成果。例如,大家知道中國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建塔造像包括兩門藝術,一是建筑,二是雕塑、隨著佛教的傳播、建塔造像的藝術亦隨之風行全國各地。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到處涌現壯麗的塔寺建筑。晚唐詩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可知當時的寺院之多,F在我國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許多佛教建筑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的標志。世界聞名的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寶庫。此外,佛畫藝術也很著名。佛畫主要是整畫。最初盛行的是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為經變故事畫所代替。所謂“經變畫”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經變畫的興起使佛畫內容大大豐富起來,也就能使畫家們發揮更大的想象力和給了他們馳騁藝術才能的更廣闊的天地,所以唐代佛寺壁畫極盛。當時名畫家輩出,如閻立本、吳道子皆以擅畫佛畫而知名于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很有關系。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之大。另外,佛教版畫也隨著佛經的刊印很早就產生了,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便是佛經上的《釋迦說法圖》。
總之,存在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教,擁有內容豐富絢雨多彩的文化遭產,它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對于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社會主義民族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實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和總結,作出正確的估價,我們就會發規,佛教文化的精華同樣可以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養料。
本文節選自《佛教與中國文化》 中華書局1988年第1版。2005年第2版
作者介紹
趙樸初(1907—2000),太湖縣人,著名社會活動家、宗教領袖、詩人、書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建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兼生產救災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副會長、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中緬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央參議委員會主席等職。
趙樸初一生追求進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造福社會、振興中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在海內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廣泛贊譽。他長期從事佛學研究,擅長詩詞、書法,著有《滴水集》、《片石集》、《佛教常識問答》等。
編輯:紅研
好消息:2021全國素質教育新課堂教研成果評選開始了,主要有論文、課件、微課教案評選等。同時開展第十四屆“正心杯”全國校園科幻寫作繪畫大賽。主辦單位:《山西科技報·今日文教》編輯部、中國中小學教育藝術教與學研究中心、《作家報社》、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中華文教網等。咨詢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