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 天降大任于習近平弘揚國學的四個表現和三大貢獻

    石仲泉 2015-01-14 09:02

    ——天之降大任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天降大任于習近平弘揚國學的四個表現和三大貢獻

    26國學網配圖 來源:26國學網習主席談傳統文化專題


    2014年11月21日,我去延安干部學院參加研討會,也到習近平下鄉插隊的延川縣作了考察。當年的另一個大隊支部書記告訴我,習近平在延川當知青7年。那時他帶了很多書來,一有空就學習,許多人看書都找他。他當時的歷史知識就比我們豐富。在“文革”批林批孔期間,我們都按照報上的說。他不一樣,談了許多我們不了解的歷史知識,比我們的思想水平高出一大截,我們就覺得他博學有思想。這一席話說明,習近平在年輕時就打下了學習傳統文化的根基。


    回到北京后,我重新讀了習近平關于傳統文化的一些講話,特別是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等,確實感到他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厚學養。他的許多講話都引用古人的名詩、名句、名典,以及生動樸實的格言俚語,說事論理,有質有文。


    一習近平具有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認知和情懷


    縱觀黨的歷史發展數十年,就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在最高領導人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酷愛,并非常重視傳承和弘揚的,首推毛澤東。他廣收博覽,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去解讀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服務。過去攻讀過古代經典文化和草根文化,特別是歷史上的軍事、哲學、政治、經濟、文化和倫理等思想,都在他的著作中打上了深刻烙印。他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不是對中國舊傳統的復歸,而是要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個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作為民族的文化,就是既要有革命的內容,還要有民族的形式。創造這個民族形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而獲得。這個民族形式應當是“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的許多著作在創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國特性、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方面,為我們黨開創新文風樹立了榜樣。這些著作,不僅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開創了一代新的文體,成為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文風的范文。事實上,我們至今常用的許多話語都源于毛澤東的科學著作,我們至今的許多觀念和認知方式也源于作為文化形態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的高度發展。如劉少奇所說:它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斗爭經驗而創造出來”,“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積極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為實現“兩個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新的發展歷程。


    兩年多來,習近平在他的講話和著述中,高度重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在十八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后,他第一次會見中外記者講話就強調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后,他就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思想。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當選為國家主席后,他發表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肮Τ缥┲,業廣惟勤”,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在擔任國家主席后首次出國訪問回答新聞媒體如何治國理政時,他說: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這些講話開啟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運用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展現治國理政情懷的新篇章。


    習近平具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認知和情懷,主要表現為這樣四個方面:


    第一,習近平特別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還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這里雖然是在一般意義上的泛指,而非專指。毫無疑問,其邏輯結論是明確的。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魂”,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文明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就是因為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其“根”其“魂”一直延綿至今。

    第二,習近平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他說: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中國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并且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霸趲ьI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薄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边@是對黨關于傳統文化的態度的科學總結。


    第三,習近平特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的重要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一個國家的強大,既需要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發展,也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質等軟實力的提高。2013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同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時還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些講話,既說明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巨大影響;也說明內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第四,習近平特別強調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諸多難題。他說: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儲存的智慧。因為在傳承的知識中積累了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因此,“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边@里在一般意義上講的人類歷史文明對于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借鑒作用,毫無疑問,也同樣地適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上述四個特別強調,將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二習近平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貢獻


    習近平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大貢獻。


    第一,站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且高的平臺上,與時俱進地闡明了科學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國家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又一次偉大轉折,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僵化半僵化、封閉半封閉轉變為全面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平臺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與此同時,對中華傳統文化也采取了與時俱進的方針。習近平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對中華傳統文化既繼承毛澤東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所制定的方針,同時又明確了與時代進步相協調、與世界發展相適應的新要求。


    就繼承而言,習近平仍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他多次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因勢利導,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他解釋“古為今用”說,這就是以古鑒今,對于“古”,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對于外國文化,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就是在與世界各國文明的相互學習借鑒中延續發展而沒有中斷。所以能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同時,兼收并蓄又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審慎的鑒別和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習近平這些思想,是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關于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基本原則的科學堅持。


    就與時俱進和與世俱進而言,習近平更加強調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人類先進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吸納中創新。他說:我們從來認為,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植根于優秀傳統沃土之中,又要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芭崿F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從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基因和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這是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任務。他還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和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原則,將會使博大精深的燦爛傳統文化更加發揚光大,世界因之會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會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二,高度評價儒家學說和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發展的進步作用;谏鲜龌驹瓌t,習近平第一次以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身份比較系統地說明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對儒家學說和儒家思想作了高度評價。他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指出: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鬃觿摿⒌娜寮覍W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他還指出:在綿延2000多年之久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但始終和其他學說處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是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據此,習近平高度評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貢獻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直面歷史修正錯誤的博大胸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第三,充分運用豐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治國理政、經綸安邦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也第一次對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助于治國理政、經綸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統梳理。其中最為重要的有三個方面的思想。


    一是關于經世治國、弘道化人的思想。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中列舉了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15項。他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二是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的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以道德文化為鮮明特色而著稱。講道德建設,習近平特別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他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焙诵膬r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將核心價值觀歸結為“德”(包括個人之德和社會之德、國家之德)的這個思想,把多少年沒有講清楚的問題一語破的,讓人豁然開朗。據此,他指出: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在我國古代就有核心價值觀,即是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提出的價值要求,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習近平進而指出: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他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中,習近平還列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有深刻影響的許多思想,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習近平認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同時,他還指出,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在這里,習近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的核心價值觀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揭示得一覽無遺。


    三是關于發展國際關系的外交戰略思想。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講話和在一些出訪國家的講話中闡明中國的外交政策指出: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信自覺的一個重要原因,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始終追求和平、和睦、和諧。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凹核挥,勿施于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也愿意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真誠幫助仍然遭受戰爭和貧困煎熬的人們。習近平還特別將“親、誠、惠、容”,作為睦鄰、安鄰、富鄰的我國周邊外交方針的“四字箴言”。他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習近平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我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發展國際關系的外交戰略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習近平將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文化資源,既運用在治國理政、經綸安邦的諸多方面,也深透在弘道化人、修身養德的主觀世界改造領域。他在這方面的許多重要思想還需要深入研究。


    三寄語青年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成就精彩人生


    21世紀應該是也能夠是中華民族騰飛的世紀。所謂“應該”,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在19世紀以來受盡西方和東方列強的屈辱、蹂躪和宰割,先進的中國人前仆后繼、代代接力,不屈不撓地始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艱苦卓絕斗爭。所謂“能夠”,是因為經過新中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艱辛奮斗,終于找到能使中華民族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積弱積貧的舊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制造業國。有了正確的根本制度、道路和理論,有了目前這樣的雄厚基礎,只要不折騰、不犯顛覆性錯誤,“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到那時,中華民族豈能不騰飛?


    要實現這個奮斗目標和美麗夢想,當然要寄希望于青年。習近平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說: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斗!爱敶嗄杲üαI的舞臺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對于當代中國青年來說,要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最重要的就是培育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習近平認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有了正確價值觀的基本遵循,就能使全社會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散發和凝聚正能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關于正確處理人、社會和自然三者關系的價值觀。這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子里。因此,他講了上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也就是勉勵當代中國青年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條便捷路徑來樹立、培育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為了讓廣大青年把握文化根脈,堅守和弘揚優秀傳統,習近平還特別多地用傳統文化語言來提出對青年的殷切期望,以營造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他強調了四點: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睘閷W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大學階段,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習近平勉勵同學們“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暗抡,本也!绷暯秸f: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靶薜,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習近平強調: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庇辛苏_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習近平援引《禮記》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扒嗄暧兄蠛脵C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薄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彼嬲]青年人: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以上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四點,是習近平對當代中國青年的“勸學篇”。它浸潤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沉底蘊,也吹響了催人向上向善奉獻火熱青春的時代號角。


    近代以來,中國青年一直是革命先鋒。新時期以來,是中國青年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我們相信,具有光榮傳統的當代青年,必將接過歷史接力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自己美麗的人生樂章。天之降大任于斯矣,千年輝煌、百年苦難的中華民族,必將崛起于亞洲、騰飛于世界!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石仲泉

    下一篇:本網總編應邀參加2014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人物年度盛典開幕式
    上一篇:習近平: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相關文章
    中國文藝名家展覽館
    返回頂部
    分享按鈕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