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 精雕細琢《浣紗記》

    艾世民 2022-04-27 14:07

    精雕細琢《浣紗記》

          國寶龔氏宗祠兩牌樓及《浣紗記》石雕,位于江西上饒市廣信區應家鄉安坑村。
          據《龔氏宗譜》記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工部侍郎龔仕旺在此隱居,繁衍后代,形成龔氏村落。隆興年問(1163—1164年),龔氏族人在此建“敘千祠”祀祖,建筑面積約1018平方米,明清兩代幾度重修。清乾隆八年( 1743年)龔氏子孫又在敘千祠右對面建“玳公祠”,建筑面積約608平方米。乾隆十二年( 1747年),敘千祠重建門樓,兩祠直線距離僅80米,與玳公祠遙相呼應,形成一門兩牌樓。
          神奇絕倫刻于明末的國寶《浣紗記》石雕就珍藏在“玳公祠”內。祠中正方兩次間的檻窗下部,鑲嵌著兩幅刻有昆腔傳統劇目《浣紗記》石雕,石雕兩塊各長3.2米、寬1.7米、厚0.2米的大青石板上。

    精雕細琢《浣紗記》

           國寶《浣紗記》石雕是以明代劇作家梁辰魚《浣紗記》為藍本而創作的,左側為“前浣紗”,右側為“后浣紗”,具有完整的戲曲故事情節,它記錄了2500多年前吳越攻伐之事,從范蠡與西施于若耶溪邊互訂婚約開始,以一對璧人隱入江湖為終結。石雕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畫面構思嚴謹,工藝精湛,線條流暢自然,人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石雕共有44組畫面,人物242人、戰馬18匹、紈扇10對、案桌10張,還有刀、槍、劍等道具,造型生動,呈現出戲劇舞臺表演的特點。

    精雕細琢《浣紗記》

         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如此大型完整的戲劇浮雕,目前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該石刻是研究中國戲劇歷史和戲劇表演藝術極其珍貴的資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保存價值。
    2013年5月,龔氏宗祠兩牌樓及石刻《浣紗記》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精雕細琢《浣紗記》
    精雕細琢《浣紗記》
         這是2022年4月24日在江西上饒市廣信區應家鄉安坑村拍攝的國寶龔氏宗祠兩牌樓及《浣紗記》石雕。(艾世民)
    新聞鏈接:
         《中華龔氏通志》“龔仕旺,字宗圣,謚文肅,祖籍福建光澤縣牛田,其祖父準安任婺源縣令,遂家于婺源。仕旺生于北宋神熙寧五年(1073)六月初九,大觀三年(1109)中進士,南宋建炎元年(1127)為正議大夫,出任杭州牧數月,繼任臨安太守。南宋高宗南渡,遷都臨安,欽命仕旺公為工部待郎,督運水務,公務告竣,紹興元年(1131)敕封翰林院學士,授中議大夫,晚年上進氣骸骨,功成身退,遂攜妻子居于安源(即江西上饒市廣信區應家鄉安坑村)。紹興十五年(1145)卒,享年七十二歲,謚文肅,葬本里中。”
    據安坑村支書龔永根介紹,安坑是以龔姓為主的村落,現有龔姓人氏4000余人。應家鄉黨委書記桂元洪表示,很多龔氏已移居省內外,現整個應家鄉還有龔姓一萬余人。

       (責任編輯:土火)

    精雕細琢《浣紗記》
    下一篇: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傳統文化學研中心到逍遙鎮敬老院進行慰問
    上一篇:《山西科技報·立媒科經》今日文教版征稿
    相關文章
    中國文藝名家展覽館
    返回頂部
    分享按鈕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