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孝鄉 放歌和也”藝術之旅·第12屆中國作家新創作論壇在安吉舉行
2185 2021-09-30
以“新時代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路徑與實踐”為主題的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在北京法源寺召開
北京訊 12月24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承辦,以“新時代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路徑與實踐”為主題的2018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在北京法源寺召開。
中國佛教協會演覺副會長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是黨中央關于宗教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正確途徑,是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引。演覺副會長表示,佛教在我國兩千多年傳播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中國化經驗,創造了豐碩的中國化成果。堅持中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不是已經完成的歷史,而是當前和今后中國宗教傳承發展的時代大勢與前進方向,是一個伴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深入的歷史進程。關于如何與時俱進地堅持中國佛教中國化方向,使佛教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演覺副會長希望佛教界不斷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加強佛教思想建設、制度建設、人才建設、文化建設、教風建設,積極開展公益慈善事業,為堅持中國佛教中國化方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佛教文化是中國所有外來文化中最能夠與中國文化融合的宗教信仰文化,兩千多年的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他指出,佛教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在強調人的“自覺自律”方面具有共同主張,“自覺自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佛教傳入中國后,汲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奠定了兩千多年光輝燦爛的佛教中國化歷程。新時代如何堅持佛教中國化非常重要,關系到今后佛教文化發展的根本路徑和方向,他希望學術界與佛教界一道,就佛教思想、歷史傳承和當代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汲取佛教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自覺自律”的中華文化精神,助力中國佛教在新時代的健康發展。
中央統戰部十二局佛教處張廷仕處長、李良賀副處長蒞會指導。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演覺、湛如、正慈、宗性、靜波、胡雪峰,秘書長劉威,副秘書長盧潯、光泉,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副院長劉鵬及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等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專家學者魏道儒、鄭筱筠、張志剛、張風雷、何蓉、周齊、劉元春、陳永革、李利安、段玉明、張祎娜等出席研討會。在為期一天的研討中,與會者圍繞“新時代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路徑與實踐”這一主題,從“新時代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內涵”、“新時代佛教中國化的路徑”和“新時代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實踐與具體措施”等議題,就新時代如何與時俱進地堅持我國佛教中國化方向,使佛教更好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進行了深入交流。
“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是中國佛教協會組織佛教界法師和學術界專家共同參與的重要佛教學術活動,旨在繼承發揚佛教思想的優秀成果,研究應對當代佛教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探索我國當代佛教思想建設的方向和實踐。自2014年首次舉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5次,先后圍繞“當代漢傳佛教修學體系建設”、“人間佛教的內涵及其未來”、“'商業時代'的佛教本位與'去商業化'”、“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間佛教與未來社會”等主題進行研討,在佛教界和學術界引起了良好反響。
中國佛教協會演覺副會長在開幕式上講話
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會議現場
深入交流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