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抗疫》組畫——眾志成城 抗擊肺炎主題網絡書畫攝影展優秀作品
2141 2020-04-23
(圖片來自網絡)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國各宗教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危難時刻勇于擔當,同全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牢牢守住宗教這道抗疫防線,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發揮了積極作用,展現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家國情懷,詮釋了我國宗教界的新時代愛國精神。
一、在抗疫實踐中展現大局觀念。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嚴峻考驗,也是對社會各個方面乃至每個公民的嚴峻考驗,宗教界當然也不例外。從疫情與宗教的關聯程度分析,宗教具有“三多”特點,即聚集性活動多、密閉式活動場所多、參加活動的老年人多,因此宗教領域是疫情防控不容忽視的重點領域和重要防線。從后來一些國家的教訓看,舉行大型集體宗教活動極易造成聚集性疫情,對整體防控形勢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各宗教不講任何條件,迅速行動起來,果斷實施了“雙暫停一延遲”(即暫停開放宗教活動場所,暫停一切集體宗教活動,宗教院校延遲開學)措施。寺觀教堂從春節期間繁忙的“聚集活動模式”迅速轉換為“居家自修模式”,廣大信教群眾以“宅家”方式配合抗疫,自學自修,為眾生祈禱、為國分憂。疫情期間正值天主教和基督教復活節、佛教佛誕節、伊斯蘭教齋月等重要宗教節日節點,各宗教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不舉行集體宗教活動和聚集性慶;顒,引導信教群眾居家平安過節。事實證明,通過嚴格實施“雙暫停一延遲”,宗教領域筑起了一道嚴密屏障,實現了有效隔離,沒有發生因集體宗教活動引發的聚集性疫情,為全國抗疫斗爭做出重要貢獻。在危難關頭和危機時刻,我國宗教界識大體、顧大局,理解和支持非常時期國家采取的特殊措施,主動調整宗教活動的習慣和習俗,表現出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好評。
二、在抗疫實踐中堅持法治理念。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是打贏防疫阻擊戰的重要保障。越是在緊急的情況下,就越要厲行法治,將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為貫徹落實各項防控舉措的廣泛共識和有效行動,確保應急工作有力有序。這次抗擊疫情,是對我國宗教法治教育實際成效的一次真實檢驗。我國各宗教正確把握國法與教規的關系,不僅認真執行《宗教事務條例》等宗教事務法律法規,還嚴格遵守傳染病防治法等防疫方面法律法規,依法有序參加疫情防控。各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嚴格遵守疫情防控各項措施,鼓勵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參與群防群治、配合聯防聯控,維護應急狀態下的法律尊嚴。通過發布權威信息、提供教務指導、解釋經典教義等方式,對廣大信教群眾進行正確引導,對打著宗教旗號編造虛假信息、傳播歪理邪說的言行及時進行揭露和批駁,要求信教群眾不信謠不傳謠,保持理性,堅定信心。支持和配合政府依法制止疫情期間的各類非法宗教活動,抵制和揭露邪教組織借疫情從事的滲透破壞活動,自覺維護疫情防控正常秩序和宗教領域正常秩序。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布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措施嚴格管理,其中涉及有的少數民族群眾(包括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因新冠肺炎亡故喪葬方式的改變,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專門發布新臥爾茲,要求信教群眾遵守法律法規,引導正確理解教義教規。遵照慈善法和《宗教事務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有序開展慈善捐助,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受贈款物全部及時用于疫情防控和困難群眾幫扶,杜絕利用捐助進行傳教的行為。對我國宗教界來說,這場抗疫斗爭是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法制制度更加尊崇,法治意識明顯提高。
(圖片來自網絡)
三、在抗疫實踐中秉持科學態度。
依靠科學的力量,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法寶?v觀人類發展史,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宗教也受到了深刻影響。應當看到,宗教對科學技術的接受和認同程度逐步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不斷提升,這是宗教進步的表現。在這次抗疫斗爭中,我國各宗教不僅通過闡釋教義教規引導信教群眾正確面對疫情,增強防范意識,進行科學消殺,堅持勤洗手、常通風、戴口罩,倡導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的良好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理性平和的認知。還通過介紹防疫知識引導信教群眾提高對疫情的科學認識,引導信教群眾不信謠、不恐慌,對網絡空間流傳的一些歪理邪說,如“疫情乃是天譴,是對世人不信神的懲罰”“皆因眾生對佛法信念不堅,故有此劫”“只有信耶穌才能抗病毒”“念經比戴口罩、勤洗手更有用”等,既指出其違背宗教教義,又揭露其違背科學常識,幫助信教群眾提高了鑒別能力,從而以實際行動對歪理邪說和非法宗教活動予以堅決抵制,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這次抗疫斗爭,是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由此我們更加認識到,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必須加強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教育。
四、在抗疫實踐中彰顯大愛精神。
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我國宗教的優良傳統。每當我國遭遇重大災害,從抗震救災、抗洪救災、抗擊非典到這次阻擊新冠肺炎疫情,宗教界都在第一時間行動起來,捐款捐物,支持抗災救災、幫助受災群眾,釋放了宗教的正能量,樹立了良好社會形象。這次疫情暴發初期,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界慈善組織迅速行動起來,千方百計從海內外采購醫用口罩、呼吸機、防護服、護目鏡、醫用手套、消毒液、雙氧水、溫度計等抗疫急需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把募集的一筆又一筆善款捐贈給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慈善組織。這次抗疫慈善捐助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近年來陸續成立的宗教界慈善組織表現不俗,有的還結成行動聯盟,發起“馳援武漢”應急救援行動,輸送了大量抗疫急需物資,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動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宗教捐贈折合人民幣達6.8億多元。除此之外,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積極投身抗疫實戰,在最美“逆行者”中不乏他們的身影,在基層群防群控中有他們的參與,在志愿服務中有他們的付出,呈現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戰疫的生動景象。
(圖片來自網絡)
當前,疫情防控由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但不能有絲毫松懈,要慎終如始,抓緊抓實抓細宗教領域常態化疫情防控。同時,要以“助力新時代、共筑中國夢”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平臺,結合參加疫情防控偉大斗爭的實踐,在宗教界開展主題學習教育。通過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強有力,更加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更加深刻認識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偉大力量,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厚植家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踐行報國之行。通過講好中國宗教抗疫故事,挖掘宗教界參與抗疫斗爭展現出來的大局觀念、法治意識、科學態度、大愛精神,不斷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轉化為堅持中國化方向、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的強大動力。
作者王作安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
本文刊《人民政協報》(2020年6月11日8版)
(編輯: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