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僧伽活動的領導)
2021年5月10,我作為江西于都飛云寺住參加了贛州市佛教協會在會昌天星寺召開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在“會昌縣嵐山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廣場進獻花籃,誦讀紅色經典,毛澤東會昌故居參觀,升旗,唱國歌,佛教經典滋養以及黨史,宗教政策法規等活動的7天時間的學習,深化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作為一個出家人,堅定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做一個知感恩,懂奉獻的,身心和諧的人。
結束了市佛協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學習后,我回到了飛云寺后便著手召開了理事會和護法居士以及部分信眾開展“迎接黨的百年華誕,學習黨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向大家通報了市佛協開展黨史學習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以及如何在飛云寺貫徹好這次會議的精神,除此之外,還與大家一起在線上觀看電影《開國大典》,使大家一致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正是從那時起,中華兒女開始把實現民族復興作為最迫切的愿望和最偉大的夢想。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但終究都沒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參加僧伽培訓的成員向革命烈士致敬)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地肩負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的跨越,使中國人“唱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

(參加僧伽培訓的成員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倳浽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的壯麗篇章。

(飛云寺升國旗,唱國歌)
飛云寺座落在江西省于都縣車溪鄉車溪嶂之巔,離縣城38公里,始建于唐代,初建于隋唐三祖僧燦年間原名黃禪寺,舊稱“黃沙洞”,當地人叫“飛云嶂”,群山巍峨,秀峰俊俏,古木參天。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武安軍承宣使岳飛攜其子岳云及張憲統帥著部隊來于都“征剿”盤踞在銀坑固石洞的彭友領導的農民起義。一條梅江穿過逼仄的寒信峽自東向西朝著貢水蜿蜒而去,陡峭險峻的盤山小道迂回曲直地沿著江水激蕩的寒信峽畔從“S”行往上攀,一直通道山之巔,岳飛岳云三人率領部隊沿著梅水逆江而上來帶了離銀坑只有二十多里的車溪嶂上的“黃沙洞”,看到這里,視野開闊,地勢險峻,山洞林立,易守難攻,于是安營扎寨。彭友是江西吉安人,為生計所迫,不甘被惡官劣紳盤剝,聚眾起義,據守于都銀坑,屯兵數萬,與官府對抗。岳飛深知民間疾苦,用自己手中金戈利器去絞殺為了生計逃避苛稅與朝廷作對的平民,其實岳飛心里也有太多的不愿意。

(飛云寺理事會會長王偉陪同飛云寺住持印智法師考察當年的紅軍遺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濱莫非王臣,天子在上皇命難違,在封建禮儀的教化面前,岳飛也英雄卻步。岳飛是到了于都以后查閱《于都縣志》后才知道車溪嶂黃禪寺“仙人擊鼓”的故事的,安頓好大部隊后,岳飛帶上岳云走到離黃禪寺還有一里路遠的地方時,他便下馬,步行朝黃禪寺的山門走,步行至殿門口,元帥脫下了盔帽戰袍,凈手,燃香,跪拜,作揖后,順手拿起香案上的一副卦,往地上一扔,卦片落地發出一聲清脆的聲響,拾起卦片一瞧,是順卦,元帥面蘊喜色,接著他在黃禪寺主持的陪同穿過一片茂盛的紫竹林,攀著一條狹窄的石縫,鉆走了一個足足能夠容納下幾百人的山洞,銅錢大的水珠從洞壁懸掛的數百條石鐘乳上滴了下來,落在一塊如盛開的蓮花一樣形狀的石頭上,“叮咚,咚咚”的響聲聚集在一起,如戰鼓聲穿越洞口,劃破寂靜的山林。

(同輝村的村民前幾年在飛云寺山下的紅軍戰壕遺址發現的手榴彈)
一束白光從洞頂的石縫中漏了進來,長長的光斑直射下來,濺在蓮花狀巨石上的水珠的霧氣往上涌,形成一團一團絢麗的光暈,最后幻化成一尊形如坐在蓮花上的如來佛像。岳元帥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他慌忙地按下岳云的肩膀一起朝著佛像跪下,心里感念道觀音菩薩的慈悲,祈禱著此次征戰能夠逢兇化吉,兵不血刃,順利平安,將士康健,國泰民安。奇遇祥瑞之兆的岳飛父子走出山洞又回到佛殿里在佛殿了敬了香燭又占了一個吉卦,喜悅有加,他看到這里視野開闊,密林叢生,古木蔽地,山下漁舟唱晚,真是個難尋的修行的好地方。也許是黃禪寺蓮花洞里佛菩薩的保佑,抑或是岳飛父子用兵如神的智慧,岳飛岳云父子一行在車溪嶂的飛云寺里修整數日后便下山謀劃戰務了。岳飛命岳家軍勤操練,不可侵占百姓莊稼禽類,對于農民義軍,也不可擅自動用武力。岳飛身經百戰,深知水和軍糧一樣,是軍隊的命根子,帥帳建成后,岳飛讓牛皋在銀坑圩附近尋得一泉水,將泉水拓為井,取名牛皋井,解決了岳家軍的用水問題。為了讓彭友的義軍在不動干戈的前提下,放棄抵抗,不致于兩敗俱傷,也不致于給當地百姓帶來戰亂,岳飛命令,岳家軍對農民義軍圍而不攻,斷其水源,使彭友的義軍不戰而降。佛經里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憶”,岳飛父子在這鄉野小寺沒有住上幾日就移駕別處,投入到緊張的戰事中去了。人們為了紀念岳家軍的驍勇和岳云父子的慈悲從此把黃禪改名為“飛云寺”。黃沙洞的野花開了一茬又一茬,四鄰八方的信眾來一撥來又一撥,噗嗤噗嗤燃燒的燭光映紅了一張張苦難的的臉,從此岳飛父子與飛云寺的緣,就像佛教中的因,岳飛父子愛惜子民,慈悲為懷,抗擊金兵,精忠報國,愛國愛家民族大義的舉已經深深地扎根在廣大人民的心田。
(飛云寺山下的紅軍戰壕遺址)
韶光悠悠,物換星移,飛云寺的鐘聲穿越歷史的時空回蕩在車溪嶂的千山萬壑之間,奔流不息的梅江越過驚濤拍岸的寒信峽的青山沃野,滔滔江水碧波蕩漾,滋養著兩岸的兒女!。從飛云寺下到寒信峽畔,一座大橋橫亙在波濤洶涌的梅江上,橋頭的左邊一頭是段屋的寒信古村,而橋的右邊往前二三華里是車溪的壩腦村,寒信和壩腦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2020年公映的電影《半條棉被》中有大量的畫面是在在寒信和壩腦取的景,影片以紅軍長征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一個真實發生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的故事。影片重現了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途中,三名女紅軍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見到徐家家境貧寒,家里連床御寒的被子都沒有,臨走的時候,女紅軍用剪刀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了徐解秀的故事場景,生動描述了紅軍長征的苦難輝煌,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懷。半條被子是共產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深刻體現,讓人刻骨銘心、誓死相隨,直至后來徐解秀寧愿用生命保護那半床被子,至死也念念不忘那三個女紅軍戰士。半條被子的故的溫度流傳至今。

(飛云寺山下的紅軍養傷茅草房地基遺址)
半條被子的的故事發生在湖南汝城,但是在演繹《半條棉被》的取景地的壩腦村,當年就是蘇區時期的紅軍醫院,離壩腦紅軍醫村遺址不遠處的車溪崠上飛云寺五六百米遠的灌木驄中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紅軍修筑的戰壕,沿著雜草覆蓋的亂石堆成的戰壕向前行,有一個可以容納四五十人容身的大山洞,據同輝,壩腦幾給村的老人說,當年,有近百個受傷的紅軍傷病員在飛云寺山路下的茅草房里養傷。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進軍。1月30日,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在井岡山沖出國民黨軍隊包圍后,轉戰贛南,來到于都縣城,當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紅四軍留在贛南,紅五軍回師井岡山。數日后,朱德軍長和毛澤東在管屋接見了中共贛南特委的肖韶和中共于都縣委書記尹紹倫,指示他們要迅速建立武裝和政權。同時,召開了貧苦工農座談會,紅四軍來到于都后,立即分兵深入縣城和鄉村,廣泛開展宣傳工作,發動與幫助群眾打土豪、分財物。從此,飛云寺山腳下的車溪 (當時叫車頭鄉)壩腦,同輝,和一江之岸的寒信一帶慢慢地有紅軍駐扎進來,他們在梅江河畔兩岸的村莊里寫標語,發傳單,宣講革命形勢,組織成立農民協會,成立各村黨組織,迫使村莊里的地主開倉放糧,熊熊的革命烈火燃燒在梅江兩岸的村莊,紅色的火焰點亮了那些平日里缺衣少食,沒有土地,靠打短工過活的莊稼漢子黝黑的臉,他們紛紛響應,加入了那反抗壓迫,反抗剝削,減租減息的火熱的革命活動中。

(飛云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欄)
1934年的一個漆黑的夜晚,頭戴紅五星帽,腳纏綁帶,掛洞的衣衫沾著血跡的紅軍戰士攙扶著一個指站員模樣的高個子輕輕地敲開了車溪崠山腰上飛云寺陳舊斑駁的寺門,守寺的年邁的寂德老和尚點亮蠟燭,開門把“不速之客迎進了大殿,立刻示意那二位攙扶的紅軍戰士把這位中了腿傷的高個子紅軍安坐在大殿左邊一間僧寮里后立刻打了一盆熱水舀了幾調羹粗鹽進去,然后找了一塊干凈的棉麻粗布在熱水浸泡后輕輕地為那位左大腿中了槍掛彩的高個子紅軍擦拭傷口。從那二位攙扶小紅軍戰士口中老和尚得知,那為受了腿傷的高個子叫張老三,是他們的排長,另外二個紅軍戰士分別叫肖連登,和鐘東,他們是從寧都方向負責山下的壩腦村的紅軍臨時醫院的保衛工作的。張排長傷口用鹽水清洗包扎后疼痛緩解了許多,他感激地握著老和尚雙手說“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部隊,感謝師父的慈悲,黑夜里為我包扎傷口,”“阿彌陀佛”黑夜里寂德老和尚在喉嚨里哽咽了一下后找了一點地瓜干給三為上山來的紅軍吃過后,便舉著蠟燭安頓他們住了下來。第二日早上,天空泛著微細的白光,老和尚來到佛殿上登時,看到肖連登和鐘東二位紅軍戰士正在大殿外打掃衛生,張排長坐在靠墻的一張竹椅子上,臉上一愁莫展的樣子。
“傷口還痛嗎”寂德老和尚從佛案邊出來,身形有點佝僂,“好多了,師父,謝謝你收留我們三個”.張排長用手扶著墻站了起來,“東邊那場戰役,我們受傷的人太多了,山下壩腦的紅軍醫院都住不下啦,師父,山上能夠找到養傷的山洞嗎,聽老鄉說這車溪嶂上石洞多”張排長殷切地注釋著這座荒山野嶺年過八十的老僧。“我先去煮點粥你們吃,才有體力走山路,寺廟坎下灌木林里有一條采藥和打獵人走的石徑,順著它往前走一二華里有幾棟廢棄的茅草房里可以以容納上百人,聽說幾百年前岳飛父子打銀坑時也在這里扎過營”。“太好啦”感謝師父出手相救”張排長激動的地想去握老和尚的手,但是處于的出家人的恭謹還是停止了自己的念想,就這樣,吃過飛云寺寂德和尚煮的粥后,張排長拄著拐杖,找到了那個他們想要找的茅房,幾天后,張老三排長順利地把山下壩腦紅軍醫院的幾十個傷病員帶到飛云寺所在的車溪嶂的茅草房里來養傷,為了安全起見,在去往茅草房的路上,紅軍戰士還修筑起了戰壕,防備敵人的偷襲。寂德老和尚幫助近百個紅軍傷兵員在飛云寺山下的茅草里安頓下來后來便悄悄下山帶在寒信,河邊,同輝,壩腦幾個村和信眾秘密地為山上紅軍送米送菜。一百來個紅軍傷員在飛云寺下的茅草房里養了三十多天傷后得到了很大的康復,他們下山后隨同其他的部隊的紅軍前往于都縣城結集,開始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

(于都飛云寺側景)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也就沒有國家繁榮昌盛"這是我參加了贛州市佛協“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僧伽培訓活動”最深刻的體會。飛云寺是南宋的愛國將領岳飛岳云父子按營扎在的地方,岳飛父子是民族大義,精忠報國的化身,同時,飛云寺也是一座有著紅色基因的佛教道場,當年飛云寺的八十多歲的寂德老和尚黑夜中為受傷的紅軍清洗傷口,并且掩護紅軍傷病員在寺廟下的茅草房里養傷,這也是出家人以慈悲之心匡扶天下,弘法利生的一種體現。紅軍離開于都長征后,寂德老和尚慘遭白狗子的殺害,后來當地的村民就把寂德老和尚悄悄安葬在飛云寺左側的山窩里。
我從小就接受了接受了岳飛精忠報國的思想,和孔子儒家的忠孝仁義信,后來因緣成熟出家,2015年2月在湖南省湘鄉云門寺拜上法下通大和尚座下剃度出家,2016年10月在江西省上饒博山能仁禪寺受具足戒,2017年在湖南省瀏陽大圍山紅蓮寺任知客師,2018年在深圳龍華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業,后來被禮請到于都飛云寺晉院擔任住持后,以身作則,嚴格儀軌。值此建黨100華誕之際,我作為飛云寺的住持在以后的弘法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帶領廣大信眾愛黨愛國,統一認識,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勇于承擔公民社會責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佛教中國化,堅持佛教與當今社會相適應。第二: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活動,大家要深刻感受到,沒有繁榮富強的國家,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更沒有宗教的和諧發展。作為宗教界人士,要始終牢固樹立愛國愛教的理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積極參與和學習黨史和中國歷史及佛教的因果道德觀念,加強學習宗教事務管理條例,重新打造和樹立百丈清規,以身作則,嚴格持己,寬厚待人,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與政教合一相結合,聽黨的話,跟黨走,擁護中國共產黨,貫徹落實黨的第十九大的精神和指導方針,努力建設佛教事業無我無私的奉獻,用因果道德教育人.不斷提高廣大信教群眾的因果觀意識觀和法律意識,做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和合格的佛弟子,愛黨,愛國,愛教,愛眾生,聽黨的話、跟著黨走,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釋印智法師簡介:十八歲時便參軍入伍,在廣州軍區的的大熔爐里,系統地接受了革命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后來因緣成熟出家,2015年2月在湖南省湘鄉云門寺拜上法下通大和尚座下剃度出家,2016年10月在江西省上饒博山能仁禪寺受具足戒,2017年在湖南省瀏陽大圍山紅蓮寺任知客師,2018年在深圳龍華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業,后來被禮請到江西省于都縣飛云寺擔任住持。
(編輯: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