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落戶云岡

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123期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戰略研究——“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在山西大同召開。論壇上十余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和長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文物保護科技創新深入交流,探求新路,為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的蓬勃發展助力。
論壇上,山西省科技廳授予云岡研究院的“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同時揭牌。該實驗室由山西省文物局組織設立,云岡研究院牽頭實施,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上海大學合作建設,主要從事石窟寺保護和傳承技術、方向、標準等的研究和制定。該實驗室的建立對于推進全省石窟寺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實驗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內容
實驗室圍繞石窟病害機理研究、保護與修復理論研究、考古研究、病害防治材料與技術研究、石窟保存環境與環境控制技術研究、監測分析技術應用研究、數字化保護及應用研究等七個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在此基礎上,制定文物保護保護技術標準,形成文物保護科學評價體系。主要研究內容有保護與修復理論研究,虛擬修復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考古技術研究,考古報告成果集成,石窟寺檢測分析技術應用研究,石窟寺病害防治材料技術研究,對文物本體的微小變化長期連續感知監測、周圍自然環境和地質環境的關聯監測,石窟寺監測基礎理論框架和描述體系,石窟寺本體與環境、地質關聯監測,不可移動石窟文物最佳保存環境模型與監測預警系統開發與應用,石窟寺數據庫的建立,石窟寺數字化標準研究,石窟寺可視化技術與活化展示利用,文旅智能發展和服務等。
二、科研條件和人員配備
實驗室計劃投資1億元用于科研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投入2000萬元采購了實驗室相關設備,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占地約8000平米的文物保護中心大樓,實驗室基礎條件已基本具備。
實驗室配備多項科研儀器設備,包括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圖形工作站、無人機、影像采集設備、大數據處理平臺、館藏器物二維紋理數據采集設備、館藏器物三維結構光掃描設備、博物館多媒體沉浸式展示硬件系統、考古遺址信息實時采集系統、3D打印機、大型壁畫高保真數字化設備、文物保護數字化獲取與虛擬展示系統等,滿足各種精度等級的石窟寺文物數字化信息采集、處理、保護與應用。
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包括物理力學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化實驗室、材料老化實驗室、樣品實驗室、檢測分析實驗室、物相實驗室、X-探傷鉛房等幾大區域,可滿足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檢測和實驗的需求。投資2300萬元建成云岡先進計算中心,為全國文物系統首個先進計算平臺,計算能力可達234Tflops(GPU 179Tflops),存儲能力可達2.3PB,為石窟寺文物數字化研究提供了平臺保障;投資 800 萬元建成了云岡石窟世界遺產監測中心等。實驗室共有科研人員64人,具有高級職稱的34人,還與上海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推進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
三、實驗室發展規劃及預期目標
實驗室將遵循“領域需求導向、學科交叉創新”的發展理念,融合多學科先進技術為文物領域重大需要提供針對性技術支撐服務。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將定位于體現基礎支撐和引領作用,通過學科交叉、先進創新技術轉化、標準化建設來引領石窟寺保護與傳承領域的戰略發展;通過大學人才培養的優勢,培育具備卓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梯隊;通過開放共享的國際合作交流逐步實現我國石窟寺保護與傳承領域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三年時間內,將實驗室建設成為我省石窟寺保護領域開放共享的基礎平臺,為省內以及全國石窟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標準和技術支撐,努力為我國在該領域走到世界前列做出貢獻;同時充分發揮實驗室科研人員在石窟寺保護領域的經驗,做好科研成果轉化,并積極面向全國、全世界拓展服務,為我國文物領域規劃的重大工程提供關鍵技術和裝備系統支撐,并為該領域培養一批具備優秀實際工作能力的人才。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古代石窟、壁畫數字化采集技術研究,重點文物本體、環境、地質關聯監測,云岡石窟色彩與顏料關聯研究,文物虛擬復原,海外流失文物研究,數字云岡場館升級改造。
四、實驗室設立的目的和意義
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岡石窟重要指示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云岡學建設的重要平臺。實驗室依托云岡研究院,聚焦石窟寺文物保護與傳承利用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整合多學科研究力量,建設國內頂級石窟寺學術科研隊伍,構建華北地區石窟文物保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創新體系建設。對于石窟寺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保護研究體質的創新,促進云岡學走向世界,提升全國石窟寺整體研究保護水平,促進石窟寺保護工作健康、有序、持續的發展,為政府文化遺產的保護決策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開發應用的全面支持。
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是云岡石窟的保護、研究、利用和推動“云岡學”的建設的基礎,也是提高我省石窟寺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水平的重要支撐,對全省文物保護、遺產研究和旅游資源開發具有積極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實驗成果的推廣運用,將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