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 還原少林寺——對話永信法師

    文:楊君 李嶷 2011-07-26 18:29

     

            被媒體熱議的“少林寺上市”事件再次把少林寺和釋永信方丈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盡管經過少林寺方面的一再澄清,整個事件逐漸被公眾戲稱為少林寺“被上市”、“被股份制”,登封市政府也于近期公開表態否認。但拋開事件背后復雜難辨的各種牽扯關系,由此引出的對佛教在當今時代的定位、出路、行為方式以及宗教活動場所權屬等問題,仍然引起了諸多爭議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甚至在2009年12月29日專門舉行座談會,展開深入探討。
     
           記者此次前往少林寺,最初目的是采訪少林寺一年一度的禪七活動。禪宗叢林每逢冬日農事已了,便舉行克期取證的修行,效法佛祖菩提樹下七日證道,以七日為一期,共七七四十九天。因為提前到來的隆冬,這座聞名遐邇的寺院里其實游客并不多,倒是“禪七期間,嚴禁喧嘩,嚴禁機動車鳴笛”的紅色標語到處張貼,頗有氣氛。

           記者與永信法師進行了數次交談。他自豪于少林寺完好保存了禪七的傳統儀軌,一再叮囑一定要到禪堂里親身感受,才能領會這種宋代以來流傳至今的禪門規制的個中妙義。只要時間允許,永信法師每天都會去坐傍晚6點至7點半的養息香,他認為在“打七”中大家可以相互熏修、相互促進,避免了獨自坐禪容易出現的昏散,“祖先留下來的這個儀軌很適合當代不同根器的眾生”。

            每次交談都是從禪七開始,但到最后卻總是繞不開文化傳承、商業化、分寺、上市等帶有時代痕跡的話題。佛法在世間,入世與出世的尺度本身就難以把握,何況這個“世間”已然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今佛教面對的是創教兩千多年來從未面對過的新挑戰。永信法師不回避提問,包括不斷遭遇的是非和爭議。在他看來,“把事做得精準到位”才是目標,希望通過有效的方法,保護佛教的價值和傳統,把少林寺打造成為全球性的“禪武精神家園”。

        舉辦禪七是為了追求真修實證

        記者:這已經是少林寺舉行的第五屆禪七活動,能否談談舉辦禪七的意義?
     
            永信:少林寺是禪宗祖庭,我們不得不提到達摩祖師。記得梁武帝與達摩祖師會面時,曾經討論過關于功德的問題。梁武帝問達摩,建廟、供養,是否有功德?達摩祖師給予了否定的回答。為什么呢?因為佛教出家人的正業,其實在于修行,尋求了脫,了生死。
      
            我感覺,在現代社會也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出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其實并不明確,F在是 一個相對浮躁的社會,這在佛教上也有所反映。很多人注重建廟、收徒,建廟可以莊嚴佛法,收徒有利于傳播佛教;再比如,現在很多地方注重佛教學術研究,佛學研究確實容易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注重理性、知識的時代,學術化的佛教容易被社會所接受。但是,我們似乎忽略了出家人的一個根本任務。出家人應該尋求了脫,了生死,而這必然要求注重真修實證。這是佛教最根本的問題。
      
            記者:少林寺設立禪堂、舉辦禪七,與這個根本問題有關?
     
            永信:是的。禪堂在叢林中被稱為“選佛場”,是一個“煉鋼爐”。作為禪宗祖庭,少林寺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國佛教的風氣。佛教講究解行并重,“解”是指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行”是指修行、實踐。我們的用意是想回歸佛教的本位,重修持,求開悟解脫。我們希望通過禪七,使現代佛教的發展,出現一種注重真修實證的風氣,同時對出家人的成就有所幫助,使他們能夠在這里悟道。佛教中常說自度度人,不怕沒有眾生度,而是怕度不了眾生。一個寺院,要聚集真正的修道之人,需要兩個條件,一個當然是物質基礎,但更重要是“有道”,有道才能聚人,聚修道之人。
     
            記者:少林寺舉辦的禪七活動影響如何?
     
            永信:現在全國有很多寺院都開始打禪七,這是一件好事。但到現在形成規模的還不多。組織禪七要有場所,要有一個熱心投入的僧團常年操勞。禪宗是很講求“個性”的宗派,強調自性,所以要組織一個禪七,難度也是很大的。

            佛教核心的東西不能改變

           記者:我們注意到,您很自豪于少林寺的禪七完好保存了傳統儀軌。前幾年,在向我們雜志介紹少林寺傳戒活動時,您也不止一次提到這一點,F在“適應時代”是比較流行的話語,您認為為了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與習慣,佛教的傳統儀軌是否有改變的必要?

            永信:這個問題的確值得討論。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贊成改變。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畢竟是區別于世俗的,不能盲目迎合世俗社會。佛教講契理契機,不變的是“理”,可變的是“機”!袄怼本褪撬暮诵膬r值、基本理念!皺C”就是派生價值、外部環境。佛教有上千年的傳統,有一個自身的本位,這個“理”是不能隨著世俗社會隨意改變的。因此,我認為,佛教應該以傳統為核心,以不變的“理”為本位,確定自身的主體性,并強調這種主體性,這是佛教有別于世俗的方面。佛教的出家人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儀式,乃至特殊的文字敘述方式,這些應該與世俗社會有所區別。前幾年我去西班牙訪問,西班牙國王曾經和我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我是這樣回答的:出家人應該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記者:少林寺在這方面是這樣做的嗎?
     
            永信:是的,至少在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語言方式等等都是與世俗人群不一樣的。我一直認為,一些佛教核心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當然,時代的改變不能避免,也必須要面對。對于佛教徒來說,我覺得應該以不變應萬變,契理又契機,這樣才能將佛教的特色突出出來。如果總是盲目迎合世俗社會,遲早會迷失在世俗之中。

            借助商業模式有助于提高弘法效率

           記者:不論是禪七還是傳戒,說到底都是一種傳統宗教文化。這些年來,少林寺在弘揚文化方面可謂不遺余力,像武術、醫藥、古籍保護整理等等。但社會反響似乎不是很大,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永信:我們一直把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這些年來在這方面無論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很大。至于做了事卻得不到關注這種情況,我的看法是,“把事做得精準到位”才是目標,我們的目標實現了,又何必在乎有多少人知道?
     
            但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我想也與一些媒體的引導有關。少林寺的名氣比較大,從事了與商業有關的一些活動,難免引起非議。有些媒體不負責任的歪曲報導,更加劇了這種情況。比如說,少林寺在規劃一些項目的時候,經過科學論證,設立總體目標、總投入、運營周期等等,最后得出可行性方案。但是媒體在報導的時候,經常只說最終的投入,而不說時間周期,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少林寺又準備投資多少錢,而沒有考慮這是一個長周期的投入。結果是,轟動性的效果出來了,但事情的本來面目往往變了樣。這樣的新聞越多,大家的注意力就越被吸引到這方面來。至于文化方面的努力,因為沒有轟動性,當然引不起廣泛關注。
     
           記者:您剛才提到少林寺從事了一些與商業有關的活動,這確實是社會上對少林寺議論最多的地方。
     
            永信:佛法需要弘揚,佛陀49年弘法,祖師大德畢生都在弘法,沒有弘法,佛教就不可能成為現在這樣的世界性宗教。但是,弘法需要自養基礎,沒有自養基礎,就沒有主動權,這是一個事實。區別只在于這個自養基礎是來自信徒,還是來自自己。少林寺依靠旅游門票收入,依靠文化事業,實現了自養,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記者:但這也就是所謂的少林寺“商業化”問題。
     
           永信:不能因為從事一些商業性活動,就說少林寺“商業化”。首先,商業交流往往是文化交流的開始,或者說兩者是同步進行的。其次,要看這些商業性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世界上很多非盈利性組織,都有自己的經濟實體,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它們說成是“商業化”。關鍵在于商業性活動所取得的利潤,最終的用途是什么!胺掷c否”,是非盈利性組織和盈利性組織的區別所在。在少林寺的商業性活動中,最終取得的利潤全部重新投入到佛教的目標和事業上。實際上,這是國際慣例,一個組織只有自力更生,在生存上完全自控,才能具有真正的自主權。
       
            還是以禪七為例,近5年的禪七,加上平時修行的僧人,5年來從少林寺禪堂出來的僧人已經有1000多人,每年光這筆花費,就達100萬。這些都是需要自養基礎來支撐的。

            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少林寺的商業性活動,“我們從事商業性活動,目的是借助商業的效率,而不是借助商業的利潤”。正是借助商業模式,提高了我們弘法的效率。
         
            記者:你們怎么處理商業性活動和宗教活動的關系?
         
            永信:首先,就像剛才說的那樣,商業性活動為宗教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另一方面,少林寺在進行商業性活動的時候,十分注重將其與宗教活動區別開來。比如說,少林寺僧人的生活區和對外開放區、僧人的修行區和游覽區,是完全分開的。

            托管寺院不涉及經濟或商業方面的考慮

            記者:前段時間,你們托管昆明4座古寺的消息引發熱議。這種托管形式屬于什么性質?

            永信:2008年,我們應當地有關部門的邀請,托管了昆明的4座古寺。許多人把這個行為也看作是商業性活動,其實不然,其中有許多誤讀。這些寺廟還是實行屬地管理,少林寺支持它們,是為了讓少林寺的傳承在那里生根。我們是把宗教文化和傳承帶過去,在經濟上支持它們,使它們做到“法脈上有傳承,經濟上有支持”,它們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扶持對方,并且使少林文化得到推廣,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有的媒體用“加盟連鎖”來稱呼這個舉動,這是不妥當的,完全是兩件事!凹用诉B鎖”的分店要向總店上繳利潤,而這些托管寺院,卻是我們完全地從法脈、經濟上支持它們,并沒希望或打算從中獲得任何經濟利益。

            記者:分寺這個詞相當于佛教史上的下院?

            永信:是的。在我的方丈室外面,掛著一口明代鑄就的銅鐘,銘文中記載了約20多所少林寺下院的名稱,其中最遠的到了今天的信陽。在少林寺的一塊古碑中,記載了更多下院的名稱,這說明作為名寺的少林寺在歷史上確實曾有過很多下院。今天我們通過建立分寺這種方式,是希望把少林寺的法脈傳承好,把少林文化傳承好,并不涉及經濟或者商業方面的考慮。在這方面我們是很清楚的。

        所謂“上市”會造成不良后果

            記者:近期關于少林寺“上市”的事情引起廣泛關注。但隨著少林寺的澄清,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從“即將上市”變成了“被上市”、“被股份制”。從“即將”到“被”,這兩個詞語的轉換,是否表明了你們的實際處境和態度?
       
            永信:這是我們近期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也是國內眾多宗教活動場所還很少遇到的新情況。關于香港中旅投資有限公司和登封市政府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將少林寺和嵩山景區(包括中岳廟)的門票收入作為資產進行合作經營,并爭取2011年上市的整個事件,事先我們不知情。但知道后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一直澄清和辟謠。事實上,從新浪網針對此事所做的民意調查看,截止2009年12月17日,百分之九十三的網友是堅決反對少林寺以任何形式上市的,還有許多學者甚至文藝界人士紛紛撰文或通過其他方式表示質疑,他們的觀點和我們是基本一致的。

            記者:您認為,這件事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永信:我認為會產生三個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損害了少林寺的聲譽,影響了少林寺的健康發展。其二,違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損害了佛教界的形象。一旦成為事實,甚至可能會造成不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全中國的佛寺都仿而效之,寺院成為股民控制、經營的企業而不再是信眾和出家人寄托信仰的神圣場所,這將對佛教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其三,違反有關法規和政策!蹲诮淌聞諚l例》第26、30、32條等規定,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合法所有或使用的土地、房屋等財產受法律保護,并且不得用于實物投資。如果將少林寺和其他宗教活動場所的門票收入等宗教財產作為資產進行投資,已違背了《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

           記者:在協助地方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你們是什么態度?
     
           永信:少林寺長期以來積極支持配合各級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包括為嵩山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不遺余力。但是,我們一直都堅持,少林文化是一個整體,不能人為切割少林寺與少林、宗教與文化、寺院與景區、墻內與墻外、有形與無形,進而切割少林文化的傳承主體,乃至泛化少林傳承。這會構成對少林宗教法脈的破壞,是不負責任的作法。我們希望通過多方面努力,讓少林寺的宗教法脈和文化永遠完整地傳承下去,真正對社會、對民眾作出長久的貢獻。


     

    下一篇:一塵不染菩薩地   禪天通睿歸東林
    上一篇:憨山大師凈宗法要
    相關文章
    中國文藝名家展覽館
    返回頂部
    分享按鈕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
    <bdo id="gg226"><center id="gg226"></center></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