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伴侶做到的,你自己要首先去做
“給別人”的是種子
格西麥克·羅區是個美國人,父母很早離婚。按照父母的離婚協議,他每年一半時間在爸爸這兒,一半時間在媽媽那兒。等他開始談戀愛后,他每次的愛情都是只有六個月的生命,剛開始感覺很好,但到了第六個月時就莫名其妙地結束了。
美國作家格西麥克·羅區
愛情屢屢受創的羅區對俗世生活感到恐懼和厭倦,于是去印度做了多年的和尚,蠻自在愜意。但突然有一天,他的老師對他說,你要做生意。他一開始不愿意,但后來一做就一鳴驚人,他做的是鉆石生意,從最初的3個人和一張桌子做到了擁有1萬名員工和2.5億美元的年營業額。
更離奇的是,做了22年和尚后,他的老師說,你要有一個伴侶。相比起做生意來,他更不情愿和恐懼,但后來找到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精神伴侶克瑞斯蒂·麥克納利,她聰明、漂亮,和羅區有同樣的愛好和興趣,而且精通中文、印度梵文和藏文……總之符合格西麥克·羅區對伴侶的一切期望。
他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
羅區說:“如果你想要任何東西,你先把這個東西給出去,給別人。”
“給別人”是種子,種子會開花結果,而這就是“我整個人生,我所實行的一切的事情,就是這里面所談的一切事情,就是這一條最有效的規則。”
具體而言,就是:
你想掙錢是嗎?那么你就要把錢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就種下了掙錢的種子。
你想健康是嗎?那么你就要去照顧病人,這樣就種下了健康的種子。
你想擁有理想伴侶是嗎?那么你就要去和寂寞的人交朋友,這樣就種下了和諧關系的種子。
創造你完美的伴侶
這些道理,羅區在其著作《真愛密碼》這本書中,講了如何擁有一個完美的伴侶;蛘,更準確的說法是,如何擁有一個完美的伴侶關系。
那么怎么擁有完美的伴侶?去哪里找呢?去舞廳、星巴克還是圖書館,去珍愛網、還是百合網?
羅區的回答是,去你的內心中。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什么樣的伴侶,先要在你的內心中種下相應的種子,“你那個完美的伴侶是你由你自己的內心所創造出來的”。
不僅如此,甚至周圍所有事物“都是經由你的銘印制造出來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圍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是過去或好或壞的行、語言以及思想的產物。”
對此,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有兩個層面:
第一,因為你有一些種子(也即作者說的“銘記”),所以你遇到了符合這些種子的伴侶。
第二,你有了一個伴侶,你可以再種下一些種子,將這個伴侶“創造”成完美伴侶。
第一個層面的故事,作者沒在他的著作中多寫,而我的文章中所寫到的和我所聽到的幾乎所有愛情故事之所以會發生,都是這個道理,簡而言之就是,男人又找了一個“媽媽”,女人則又找了一個“爸爸”,而“媽媽”和“爸爸”的種子是早就存在我們心中的。
一天晚上,我去一個朋友家吃飯,女主人經常感嘆,自己太爭強好勝又太好冒險,不如有點平常心。“有點平常心”,這種渴望就是種子,她做不到這一點,但這顆種子照樣會開花結果。她的丈夫就是一個很有平常心的男子,而坐在她丈夫對面的她的爸爸,一樣也是一個很有平常心的男子。
第二個層面的道理,是我們共同的渴望。然而,因為我們用錯了方法,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我一再談到,每個人在戀愛中都藏著改造夢想,即我們總是對戀人的真實樣子有些不滿意,而希望戀人能變成另一個樣子?梢哉f,我們都渴望將真實戀人“創造”成理想戀人。
但是,我們這個愿望幾乎百分百會受挫,不管我們怎么努力,我們總會發現相反的事情發生了。即,我們越希望戀人改變,戀人越不會改變,甚至我們越希望他變成”A”,他反而越發向“負A”靠攏。
在羅區看來,并非是改造夢想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用錯了方法。在玩改造夢想的游戲時,我們會使用種種辦法。但是,你是否嘗試過羅區的辦法呢?羅區說,真愛的密碼是“你希望伴侶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
他認為,你做的每一件事就是一顆種子,雖然最初是種在你的心中,但卻會同時在你的伴侶身上發育,于是你的伴侶就是由你“創造”的。
譬如,他寫道:
如果你希望你的伴侶不再生氣的話,你自己首先要停止生氣,你自己先要停下來,不要等他停下來,他是你自己的一面鏡子。你首先要停止憤怒。不要跟你的伴侶生氣,也不要去求他,說你別生氣,別生氣,千萬別生氣。
你只要熄滅你內心的憤怒。就這樣子,你堅持做一兩個禮拜,你的伴侶的憤怒就會消失,這就是阻止你伴侶憤怒的唯一方法。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最好的道理總是最簡單的。
誰是你的“負A”
不過,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種下的種子,常常是二元對立的。當我們種下種子A時,-A的種子同時也一并產生了。
譬如,當父母對高三的孩子說,你一定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這時,“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種下了,但同時,“如果考不上一所好大學怎么辦”的恐懼也產生了。
同樣的,當你對自己說必須要成功時,“必須要成功”的種子種下了,但“如果成功不了怎么辦”的恐懼也產生了。
我們需要對這種二元對立有所意識,否則,假若我們只意識到A,那么我們就會將-A投射到身邊的人身上。
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發現這個聚會上,最成功的男子和最失敗的男子總是形影不離,而我也了解到,不只是聚會中如此,在生活中他們的關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不過,當他們在一起時,成功者會不斷嘲笑失敗者,每當請客吃飯時成功者都會先對失敗者說“這次得你買單”,但當真要買單時,一定是成功者自己買單,同時也不會忘記再奚落失敗者一兩句。
在我看來,他們是互為對方隱蔽的種子。成功者只意識到了自己對成功的渴望,而他也果真成功了,這是A,但他的內心深處也藏著對失敗的恐懼,這是-A,但他對-A缺乏意識,也不能容忍自己失敗,所以,他要將對失敗的恐懼投射到周圍的人身上,而那個失敗者最容易接受這種投射,所以成功者對這個失敗者有了很大的注意。
同樣的,這個失敗者已自暴自棄,他認為自己已不可能成功。但是,不管如何自暴自棄,他的內心深處仍然藏著對成功的渴求。只是,他認為自己做不到這一點了,于是他將對成功的渴求投射到了那個成功的男子身上,于是與成功者形影不離。
他們彼此形影不離,其實是因為他們與自己隱蔽的那一部分形影不離。
改變種子 = 改變一切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心中有什么種子,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而且不需要意識上知道我們有什么樣的種子。
此前,我參加了一個薩提亞模式的家庭治療工作坊。一天上午,他專門處理了一個個案,案主Z是一個過度的付出者。
她是一個企業家,收入頗高,而且非常照顧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僅給父母很多錢,也給兄弟姐妹很多錢,而家中一有什么不好的事情,都會找她來解決問題。然而,不管她的付出有多大,不管她多么辛苦,從來沒有人對她表達過感激。而且,家中如果有好的事情,誰也想不到她。
對此,她自然有很大的怨氣。
但是,如果用羅區的觀點來看,她之所以會招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她內心中有相應的種子。
首先,她的價值感的源泉就是“我能力很強”和“我特別善于為別人考慮”,所以,家中一有什么事就會找她,那樣她可以證明自己能力強。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在這個家中是沒有人愛的。所以,家人也不會去表達對她的愛。
那個上午的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她終于明白,她很有價值,曾經有親人給過她很深的愛,她配得到別人的愛。
這就改變了她內心的種子。結果,很神奇的是,當天中午,她就收到了弟弟發來的一個短信,感謝她最近幫了自己的忙。
這個短信令她悲喜交集,她對我說,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得到來自家人的感激。
很多讀者給我寫信說,他們很擔心,如果自己改變了,但自己身邊的人就是不改變,那怎么辦?這個女企業家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她的故事顯示,我們自己改變了,別人也會自動改變,而且他們都不需要知道我們發生了什么改變,就會改變對我們的方式,這一切是因為自己內心的種子發生了改變。
美國著名治療師路易斯·海在其著作《生命的重建》中寫了她的故事,在她前幾十年的人生中,她不斷遭遇別人的惡意對待,屢屢被強暴和虐待,但當她用幾個月的時間,通過靈性治療改變了自己的內心后,這些事情再也沒有在她身上發生過。
通常,我們過于關注別人,并且無意中會認為,別人才是我們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遠在我們心中。
你希望伴侶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