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神話——“巨榮指法”劉菊榮醫師治療腦癱幼兒吳小凱康復紀事
1958 2021-08-25
文/蕭登福
道教的修煉法門眾多,各法門有它形成的背景及時代因素。有的修持法門未必能適合于現代的社會。其較適合于今日社會者,大略可以分為由“有”與“無”入手,兩種不同修煉方式。
其中,《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覺世真經》等,是由積功累善著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感應篇》),屬于“有”,有功過,有善惡,賞善而罰惡,積善去惡,可以無災咎;此法門適合接引初階入道者,以培養善念為基,以求誠意、正心。
然后,則進而為養形與養神的工夫,養神更在養形之上!短医鹑A宗旨》、《玉皇心印妙經》、《悟真篇》、《參同契》等之修煉精、氣、神,都屬于“養形”之書,仍屬于“有”。
而《清靜經》、《道德經》、《南華經》等則為“養神”之書,由“有”而返“無”,忘形忘智,忘我忘忘,棄物而入道,應是道教最高的修煉法門。
易言之,今日道教之修持法門,可以始于《太上感應篇》,中于《玉皇心印妙經》,而終于《清靜經》!短细袘芬耘d善,《玉皇心印妙經》以養形,而《清靜經》以養神。
《太上感應篇》資料圖
1、道教修持法門的第一層:以《太上感應篇》等勸善書來積功行善,進而誠意正心
善與惡,本來是相對,且是抽象的概念,難以去計數的。而《太上感應篇》,卻努力把善惡事情具體化,分別列述善、惡事,方便于區分,也方便于遵循!短⑾删^格》則把善惡功過數量化,按照事情的輕重,予以不同的點數;每一件善事依其事情大小加以區分,由半功、一功,至百功;惡事亦依其大小,由半過至百過;然后加以計數。積累年歲,可以自行統計所行善惡點數,并由此而知自己功過各多少,甚便于民眾奉行!短细袘分v善惡感召與天神降賜禍福吉兇,《太微仙君功過格》在計數所行善惡功過之多寡;一屬理論闡揚,一則倡勉力行。
玉皇心印妙經 資料圖
2、道教修持法門的第二層:修性與修命的“養形”法門
在信眾建立善心正念后,接著進而以《玉皇心印妙經》、《太乙金華宗旨》、《悟真篇》等,由修煉精、氣、神入手,來“養形”。并進而以《清靜經》及《老》、《莊》哲學等由清靜無為,無所得入手,來“養神”。
養形可以以內丹為主,以外丹之養生藥物為輔來進行。內丹修煉之書甚多,較合適于近代人好簡要求的,約有《玉皇心印妙經》、《太乙金華宗旨》、《悟真篇》等書!段蛘嫫泛汀吨芤讌⑼酢废嗤,都是隱語太多,較隱晦,不適于初學。初學者,可以由《玉皇心印妙經》、《太乙金華宗旨》入手,以此為基。
《太乙金華宗旨》較少用及鉛汞、龍虎、坎離等名相,以道教內丹金丹(金華)之修煉為主,而以儒書、佛書相輔做說明,文較易懂。此書以觀想雙眼及眉心三點為主,將三點之光,凝聚在眉心上,再將其光引入心后、雙關前處,以待天心(玄關一竅)之開啟,玄關一竅開時,自然引出先天一氣,便能逐漸蕩除陰滓,返回純陽,而圣胎可結,金丹可得。書中也說明入靜時所呈現的好壞證驗及對治法門,簡單易行。
至于《玉皇心印妙經》,全文由四字句的韻語五十句組成,共二百字,是道教內丹修煉的心要、精華;其重要性,宛如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學的心要、精華一般。明·陸西星稱譽《玉皇心印妙經》為:“是經乃上帝之心印,諸經之鼻祖,玉京之尊典,有志斯道者,當信受而奉行之!
《玉皇心印妙經》二百字,約可分為三段。此三段,分別敘述了精氣神的重要與修煉成效、呼吸吐納之方式及修煉次第、精氣神三者之關系及靈丹妙用。文字雖短小,卻已涵蓋了內丹的全部要旨。筆者曾將該書予以注釋,收入筆者《玉皇經今注今譯》一書中。
既以《太乙金華宗旨》、《玉皇心印妙經》為基入手后,其余如《悟真篇》、《周易參同契》等修煉之書,便較容易弄懂。內丹旨在“養形”,養形須以外丹的養生藥餌及養生概念相配合進行,如此較易得到延生的效果。
清靜經 資料圖
3、道門修持的最高境界:由“有”返“無”,棄物入道的“養神”工夫
《玉皇心印妙經》、《太乙金華宗旨》、《悟真篇》、《周易參同契》等內丹修煉之說,雖也分性功、命功,但畢竟都屬于“養形”之書,以金丹為可成,有果可得,有道可證。仍不免落于“有”中,不能合道家所特別強調的“無”!坝小钡木辰缭凇盁o”之下,但不能空談“無”,須由“有”做根基,才能進而返“無”!坝小睘轲B形,“無”則是養神。養神之書則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等書。
養神在養形之上
老子弟子計然撰《文子·下德篇》說:“老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蔽淖右詾椤梆B神”在養“養形”之上。至于何謂養神?何謂養形?則《文子·道原篇》說:
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凈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 …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 …夫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傷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復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以其寢不夢,覺而不憂。
文中所說,不使“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此為養形;不使“神傷于喜怒思慮之患”,此為養神。文子由清虛無為的真人,敘述到“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說明了“養神”之外,也須“養形”;兩者兼顧,才能成為真人!肚f子》沿承《文子》之說,也將修煉之方分為養形、養神二者。
靜心養神 資料圖
《莊子·刻意篇》: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間,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莊子·刻意篇》將修煉之境界分為二種,其一為“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等養形之人;其一為“恬淡寂寞,虛無無為”“德全而神不虧”的養神之人;莊子認為養神者的境界,遠在養形者之上。
學習養神的步驟 要看《清靜經》
養神以恬淡寡欲,清靜無為為主;但這些只是養神的初基,其修持步驟,則以《清靜經》中所述者較為具體!肚屐o經》全名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收錄于《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傷字號》,臺灣新文豐縮印本第十九冊一頁下至二頁上。
“清靜”一詞,源自《老子》。在修持上,“清”是不染雜!办o”是不起念。道體雖離一切有無、是非等相對性的名相,道體無清濁、動靜之別;但道是由“無”,動而生“有”。人之修道,則是由“有”而返“無”;道生物須“動”,人返道在“靜”,所以須由清靜入手,更至無為(無無亦無),方能契合于道體。
《老子·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鄙衔摹爸绿摌O,守靜篤!奔词怯伞疤摗、“靜”入手,借由“萬物并作”的觀復方式,來證悟道體!疤摗、“靜”與“清”、“靜”字義相近;所以《老子·十六章》應為《常清靜經》之思想根源。
如何處理“我”與“心”、“形”的關系
《清靜經》的修持法門,是綜匯周世老莊思想而來的!肚屐o經》的“內觀于心,心無其心,外觀于形,形無其形!笔窃谡撌觥拔摇敝嬖,是由“形”與“神(心)”二者組合而成;但向內觀照,就會發現“心”由思想所組成,思想由“意念”而來。人之意念剎那生滅,人之思想亦變化不居;所以是“心無其心”。
《莊子·則陽篇》說:“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莊子·寓言篇》:“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說明了人之思想,常隨環境、時間而變化不定,并無真正不變之心念可言。又,人處于世間,易惑于外物,執著于外物;若能不著物相,即心無其心。心既無其心,再向外觀照形體,便會發現形體是氣之聚散所成,原無身形。
《莊子·知北游》說:“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身是由氣、形、質所成,隨氣之聚散而有生死;身既非吾有,此即“形無其形”。不僅吾人之身、心由聚散而來,萬物亦是一氣萬形。
《莊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
人之生死,為“氣”之聚散,并無真正之生死可言。而萬物之生滅變化,亦是一氣之轉,神奇與臭腐,皆是一氣之化,并非實有,所以《清靜經》說是“遠觀于物,物無其物!
物我兩忘圖 資料圖
形、神、物三者,涵攝“我”與“萬物”間之關系。以“我”而言,內神而外形,形、神二者組合成“我”。神即心,心由意念所成,變化不定,無實體。形即身,吾身非吾有,是天地所成。我既不存,則無生滅可言。我是萬物之一;萬物與我,亦皆是一氣之轉,所以《莊子·至樂》說是:“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薄肚f子·大宗師》說:“有旦宅而無情(實)死!庇,《莊子·寓言篇》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边@些都說明萬物死此生彼,以不同形體相禪代,皆是由氣、形、質之聚散所成,無真正之生死可言;而氣、形、質皆出于道,始于“無”,所以《清靜經》說是“唯見于空”。
修身行道,在于滅損情欲以增道心
上述是說明萬物由道生,因聚散而有生滅,身、心、物既皆非吾有,便不可執著于以“無”為“有”!肚屐o經》因此而“觀空以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贝司淠耸窃谡撌鲂薜乐。修身行道,在于滅損情欲以增道心,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的道體。其過程在于由去欲(損)而忘物,進而忘我、忘智!肚屐o經》的修持法,都是稟承《老》、《莊》說而來!独献印に氖苏隆吩:“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清靜經》“觀空以空”,即是《老子》“為道日損”;“空無所空”即是“損之又損”,進而達至“無為”之境。無為即是不著于心、不著于物,順道體之自然;即是“無無亦無”,與道契合的境界。這種由“有(著物、受物囿)”進而入“無(忘物、忘身)”,直至“無無(忘智)”的修道過程,與《莊子》的心齊、坐忘相同。心齊在忘是非、忘有無,進而入忘我之境。坐忘在順自然而無私智,由忘我而忘智(忘去有忘之和;忘忘),進而“同于大通(大道)”。心齊即是以空觀空,坐忘則是空無所空,并進入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的境界!肚f子》的心齊、坐忘,見于《莊子》〈齊物論〉、〈人間世〉、〈大宗師〉等篇章中。
忘我、忘身、忘智、忘天下
《莊子·人間世》所說的心齋,是:“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薄疤撜,心齋也”。虛,即是空。心齋在于空心。心齋而后能忘我,此即《莊子·人間世》所謂“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币嗉础肚f子·齊物論》所說的“吾喪我”。忘我即是“忘身”,即是身非吾有,則吾人便不能執著于身。能不執著于身,則心不為身役,不為口、耳、目之欲而追逐于聲、色、美味,自能忘身而身存;此即《老子·十三章》所說:“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庇赏彝,使心身不染著于外物,則心不為形役,亦不為外物所役。因而《莊子·大宗師》女偊所言修道的過程有:先忘天下,進而忘物,進而忘生(忘我),進而朝徹(明達道體),然后能見獨(見道);能見道,方能不被時空囿限,而達不生不死。
以道家哲理而言,修道之方,在于由有天下、有外物、有身的凡夫俗子,進而忘天下、忘物、忘身、忘智,了悟道體,而達到至人之境。亦即是由“有”而“無”而“無無”,而至“無無亦無”的境界。
《莊子·齊物論》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之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文中的“有有也者”,乃是指有“我”有“身”進而“有無也者”,則是心齋之境,即是《清靜經》所說的“觀空以空”。再進而“有未始有無也者”,則是《清靜經》所說空無所空的“無無”之境,也是忘我之境。再進而“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眲t是《清靜經》的“無無亦無”,忘智而與道契合的境界。
由以上看來,《清靜經》在“觀空以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币欢蔚恼撌,除“空”字之名相與佛教相近外,其思想乃是沿襲先秦道家忘我忘智之思想而來;甚且中土佛教的說“空”,基本上也是雜取道家的道體論而來的。